来源:2016-06-17 10:19:50 热度:

滴滴新轮融资总额73亿美元 规模效应和人工智能要取代补贴走上擂台

6月16日早间,滴滴出行便把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最新一轮融资公之于众。

种种“巧合”和融资不断的背后,反映出眼下出行平台更愿意寻找战略上能带来协同或是放大效应的合作伙伴,而非仅仅是财务注资。

昨日(6月16日),滴滴的最新一轮融资额终于落地,其宣布完成新一轮4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新的投资方包括Apple、中国人寿及蚂蚁金服等,腾讯、阿里巴巴、招商银行及软银等现有投资人也都参与了本轮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全球未上市企业单轮最大规模股权融资之一。同时,本轮除股权投资外,招商银行还将为滴滴牵头安排达25亿美元的银团贷款。中国人寿对滴滴进行了20亿元人民币(约3亿美元)的长期债权投资。滴滴本轮融资的实际总额高达73亿美元。

不久前,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受邀到国家行政学院讲课,期间曾表示互联网的革命时机已经来临,互联网的上半场已经结束,下半场的核心是人工智能。

●融资终锁定73亿美元

“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从2015年情人节滴滴快的宣布合并至今,其实不过一年多的时间。

回头再看,二者的合并除了引领了国内互联网圈包括58同城与赶集网、美团与大众点评,还有携程和去哪儿等行业巨头的合并“先河”,更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其正在多次刷新行业融资纪录。

2015年9月,滴滴宣布完成合并后第一轮逾30亿美元融资,创下全球未上市公司融资的最高纪录。随后在2016年1月,合并后的美团、大众点评完成超过33亿美元的融资。

而随着此次滴滴完成73亿美元的实际融资,再次刷新了这一纪录。

事实上,基于滴滴给自己定位在一站式出行平台,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平台已拥有3亿注册用户,近1500万注册司机,服务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和企业级等多个垂直领域,目前日完成订单已突破1400万。

正式公布此轮融资前,滴滴已陆续披露相关进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其最新融资的曝光轨迹时留意到,先是5月13日宣布获得苹果公司(Apple)的10亿美元战略投资。后在6月13日,宣布获得中国人寿超6亿美元战略投资。而阿里巴巴发布的2016财年年报显示,阿里、蚂蚁金服将分别认购滴滴2亿美元优先股,总计4亿美元。

昨日,在终于确认了最新融资后,滴滴方面透露,本轮除4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外,招商银行还将为滴滴牵头安排达25亿美元的银团贷款,中国人寿对滴滴进行了20亿元人民币(约3亿美元)的长期债权投资。这也意味着,滴滴本轮融资的实际总额高达73亿美元。

记者从滴滴方面获悉,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平台技术升级、大数据研发和运营、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和新业务等。目前平台拥有的可调用资金约105亿美元。

对于最新一笔融资的最终公布,程维表示,“经过四年的发展,滴滴已牢固确定了在中国移动出行市场的领导地位。凭借在技术、平台及人才资源等多方面建立起的充足优势,滴滴将继续寻求快速成长。我们的使命始终不变:让出行更美好,让司机实现个人发展;作为世界着名的科技公司,成为中国人未来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滴滴的主要竞争对手Uber也在持续融资。

●智能调度 拼车体验考验数据量和算法

尽管融资依然不断,但是眼下出行平台更愿意寻找战略上能带来协同或是放大效应的合作伙伴,而非仅仅是财务注资。

滴滴总裁柳青在出席美国科技媒体Recode举办的Code Conference大会上就提到,滴滴一直在寻找像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战略投资者。原因是移动出行领域刚刚起步,中国市场的渗透率仅为1%,尽管空间巨大,但并不是滴滴自己就能单枪匹马做成的,滴滴希望牵手能带来最大战略价值的合作者。

值得注意的是,或是基于这种理念,在这一轮融资中,滴滴拉来了苹果。要知道,投资滴滴是苹果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首笔少数股权投资。就在外界纷纷从猜想苹果与滴滴的“牵手”将有何深意时,北京时间6月14日,在苹果WWDC2016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二者合作的一种方向。

苹果透露,新版iOS10将支持用户在苹果地图里直接用滴滴叫车,在不唤起手机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用Siri打滴滴。

滴滴方面也称,在过去的四年里,滴滴已经完成了从打车软件向出行平台的转型,一个完整的移动出行生态体系已经初步成型。

有意思的是,生态是互联网公司眼下提及相当多的一个词。对移动出行平台而言,所谓生态指的是什么?

有观点认为,从某种角度讲,生态是具备自生长能力的。多元化的服务能促进用户的平台黏性和使用总量的增长,司机在不同服务之间的切换能提高单位时长的收入,两者的互相作用力最终将给出行平台带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进而推动这些平台建立正向的规模优势、运营效率和盈利模式。

从此角度而言,由规模效应引发的数据积累和技术等要素PK,已经显现出价值。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滴滴最新一轮融资的完成将进一步助其巩固市场,促进整个平台在技术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全面升级,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的投入和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滴滴方面了解到,针对提高城市交通网络效率,滴滴启动了一系列的智能调度项目,这些项目看似简单,实现起来却难度极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预测未来,分析供需关系。

“滴滴智能调度的核心是预测未来,即从不同区域分析预测整个城市的供需关系,通过数据平台预测5分钟、10分钟、半小时后某一个区域未来会有多少需求、多少司机。”

滴滴研究院院长何晓飞就此曾分析,要实现对一个城市交通供需关系的预测,需要在ETA(预估任意起终点所需的行驶时间)、智能分单、供需预测等多个技术上单独突破。

举个例子来说,目前滴滴和中国优步都推出了自己的拼车产品,这正是考验所在。因为对拼车服务的用户体验而言,数据积累、算法的不断提升都尤为重要。

毕竟对乘客和司机来说,实时变化的复杂拥堵路况,以及拼车对象的描述是否准确、等待时间和到达时间是否能被多方接受,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拼车的体验。

“路况越复杂对算法的要求就越高。综合实际行使的距离和时间,加上拥堵的因素,(拼车)背后需要对路况以及每一个时段的拥堵有一个良好的判定。但无论是规模还是算法,都是永远演进的,没有一个点可以说做得够好了,往后5年、10年还是不断地进步。”

对此,滴滴战略副总裁朱景士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分析称,关键是背后有多少大数据来支持算法,数据越多,算法越精确越优化,行程重叠率和拼车成功率也就越高。同时,每个城市的规模也非常重要,当一个城市规模越大的时候,能够拼成功的机率就越高。

中国优步高级副总裁柳甄日前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专车行业是个长跑的行业,光是融资不够还要自己有造血能力,表现为运营效率的提高、用户体验的提升、不补贴能否让司机赚到更多钱,以及平台可以用部分利润投入到更多的研发和创新中等,整体上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当出行遇上人工智能

对移动出行市场而言,多数平台都是走“轻资产”路线,这也意味着基于分享经济的理念和模式,平台的动态调动能力既有可能是优势也有可能成为“威胁”.因此,放眼未来,探索人工智能其实已经成为了这些平台的必修项,而不是加分项。

数据显示,如今滴滴出行平台上每天的计算次数以10亿计,高峰时段,每一分钟的匹配就高达200万次;每天平台都要计算所有司机和订单的加乘;每天平台上新增数据50TB以上(相当于5万部电影),超过90亿次路径规划次数。

滴滴官方的数据同时显示,从订单量看,2015年滴滴出行平台完成14.3亿订单,这相当于在中国平均每个人都使用滴滴打过一次车;累计行驶里程达128亿公里,相当于环绕中国行驶29万圈,累计行驶时间达4.9亿小时,相当于昼夜不歇地行驶56000年。

这些“数据宝藏”都需要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作为工具来挖掘。

值得一提的是,滴滴出行是国内第一家把机器学习成功应用到ETA的公司。传统方法一般都是通过路况和每段路的平均速度计算出时间,然后加上可能的等待时间,得到整体所需时间,而滴滴先进的技术则是利用机器学习来计算时间,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

滴滴方面称,根据这一技术,目前滴滴出行平台上已经可以实时更新所剩余的距离以及到达终点的时间。

“我们用机器学习模型从海量的出行数据中寻找规律。最核心是找到解决ETA问题所需的最有效的机器学习模型以及特征挖掘,刚开始为ETA建模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找特征,现在我们准备不断优化我们的模型,将预估的精度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用户。”

滴滴研究院副院长叶杰平提到,提高城市交通效率还需要为供需平衡建立合理的定价体系。

何晓飞表示“建立一个合理的定价体系,要设立基本价,附加动态调价。比如说大家都想去打一个专车,但不一定有那么多车,所以我们通过定价来控制它的供需平衡,并参照不同的区域、时间、天气等因素去实现动态调价。”

简单点说,动态调价是滴滴根据供需而计算出的科学的调价方式,其背后是大数据和机器学习运作的结果。同时,还要提高交通效率,仅依靠单一产品很难成功,需要调动平台资源才能实现。

“机器学习是一个浅层模型,输入一张图片、一段语音,输出可能就是一只狗还是猫,而深度学习是多层的,类似于人的大脑有一个深层次的信息处理传播,像人一样去理解数据并且输出结果。”

据何晓飞透露,除了机器学习外,滴滴在人工智能里更大的领域也有积极的布局,比如语音,视觉等。这些技术都将帮助滴滴打造一个出行数据精准匹配的智能系统,也就是移动的智能出行网络。

去年开始,滴滴推动了数据驱动,所有分析变得更加智能,目前滴滴已经构建了一个智能交通云。

“交通和互联网搜索、人脸识别都不一样,每分每秒都在变,可能5分钟之前很好打车,但5分钟之后完全打不到,经验在里面完全不起作用,从全世界来看智慧化交通出行,也是刚刚开始探索的领域。滴滴转向数据驱动,就是希望打造一个智能的交通云。”何晓飞说。

“而滴滴打造的智能交通云将不单纯是计算能力的体现,未来不仅服务于滴滴平台,还能通过与公共部门合作,对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产生价值。”

参与了本轮投资的腾讯控股日前表示,移动互联网推动了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让城市出行等民生领域在信息化上有跨越式进步,而滴滴在移动出行领域已构建了技术核心竞争力。

●1%的智能出行渗透率提供巨大想象空间

上周,《金融时报》旗下独立研究机构“金融时报机密研究”(FT Confidential Research)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高达91.3%的被调查打车应用用户表示,滴滴在打车软件中位处前列。

CNNIC、易观等多家机构的调研数据显示,滴滴专车在中国专车行业中已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保持领先。

Uber CEO卡兰尼克曾公开表示,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出于补贴消费者抢夺市场的需要,Uber每年要为此亏损10亿美元。

即便如此,相较于滴滴选择以跨境投资合作的方式尝试对Uber在全球版图发起挑战,已经占据全球化先发棒的Uber仍在努力开拓中国和印度等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订单量持续增长、业务线的多元扩张,另一端的滴滴已经开始在金融、保险、汽车维修、O2O服务等领域试水。而对中国优步来说,通过扩张与合作,本地化运营、丰富产品形态同样是其目前的主要着力点。

而在近日,《华尔街日报》、美国科技新闻网站Recode等报道,Uber计划首次在高风险的杠杆贷款市场融资10亿美元到20亿美元。据称,在进行过多次大规模融资之后,Uber自身股权稀释比较厉害。现在除了担心资金来源之外,Uber也要考虑投资机构股权比例越来越大的问题。

可以明确的是,当补贴已不再是移动出行平台的重点,规模效应在未来一定将更深层次地影响平台比拼。同时,由服务“内功”引发的用户体验,也将影响用户黏性。

海外布局方面,滴滴已成功投资美国的Lyft、东南亚的Grab和印度的Ola.目前滴滴和Lyft已经实现产品打通,中国用户在美国可以用滴滴叫来一辆Lyft的车。下一步,滴滴将加速为去东南亚和印度的国际旅客群体提供无缝出行服务,也就是说,滴滴的服务很快将覆盖全球一半的人口。Uber和滴滴的较量版图已不再仅是中国。对滴滴和Uber而言,双方都希望在各自的本土市场更加强势地巩固阵地的同时,在全球化维度对竞争对手形成挑战。

艾媒咨询CEO张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对滴滴来说,新一轮融资代表着接下来该平台将有更大的布局,主要体现在探索变现的渠道、趋势和方向上。目前已经明显显出这一趋势的是,滴滴和招商银行的合作,无疑是为了未来整合其变现能力。与此思路类似,和苹果、腾讯、阿里等合作伙伴,未来也有进一步业务延伸的可能。

“智能出行前景的趋势很好,(以前)补贴的原因是打对手,实际上现在市场竞争已经并不是那么激烈了,就是那么几家。滴滴和阿里、腾讯等结合,解决用户便利性的问题。接下来基于大数据的能力,就要寻找用户需求变现。”

此外,张毅提到,尽管滴滴曾表示其现阶段的主要目标仍不是盈利,对滴滴来说,今后肯定要做流水和变现。商业化能力,基本围绕移动出行本身的营收和利润,未来可能是支柱性业务或是重心。而滴滴作为平台,其流水不会实时结算到司机,也有很大的金融探索空间。此外,除了已有的广告模式,未来滴滴可能会有意地往O2O方面做布局,毕竟出行和衣食住行消费有着天然的结合点,比如打车去某个餐馆,定位到某个酒店,随后有回程的交通需求。

对于滴滴通过投资的方式布局海外市场,张毅对记者称,主要是争夺Uber的后方大本营。互联网企业在国外成功的案例较少,也就意味着落地的运营能力,包括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才等条件都相对欠缺,合作才是“最好的方式”.

另一方面,他提到,滴滴和Uber两个公司的巨额融资主要用在商业模式的走通和探索变现能力。今后补贴还是会有,但可能会以活动的形式为主。

不管前路如何探索,未来围绕出行市场必是大有可为的。数据显示,相比中国电商12%的渗透率,目前中国的智能出行渗透率仅为1%,还有极其广阔的延展空间。

滴滴新轮融资总额73亿美元 规模效应和人工智能要取代补贴走上擂台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热门标签...
    SQL Error: select a.*,b.* from www_92game_net_enewstags a LEFT JOIN www_92game_net_enewstagsdata b ON a.tagid=b.tagid WHERE isgood=1 group by b.tagid order by a.num desc limit 12